<listing id="plp7t"></listing>

      <output id="plp7t"></output><em id="plp7t"></em>
      <em id="plp7t"><big id="plp7t"><menuitem id="plp7t"></menuitem></big></em>
      <sub id="plp7t"><big id="plp7t"><i id="plp7t"></i></big></sub>
      <address id="plp7t"><track id="plp7t"><delect id="plp7t"></delect></track></address>

        “五業”交融,繪就彩虹故鄉幸福新卷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    發布時間:2024-07-09 11:43    編輯:李娜         
        QQ圖片20240709060301七彩互助大地織錦繡。陳俊 攝

          在青海省東北部,祁連山南麓東段、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過渡地帶,全國惟一的土族自治縣——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神奇而美麗,這里有著淳樸的民族風情、底蘊深厚的民俗文化,還有如詩如畫的田園風光。

          在歷史的光照中,世代居住于此的土族群眾歷經風雨滄桑,書寫了不朽的傳奇,赤列山云卷云舒,湟水河急流奔騰,七彩袖炫舞翻飛,輪子秋歡快旋轉,向往“彩虹”的土族人民跳起歡樂的“安召”,唱起婉轉的“花兒”,端起醇香的青稞酒,寫就美麗彩虹大地上最美詩行。

          “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的召喚分明,邁向產業“四地”建設的航標明確,土鄉發展的足音鏗鏘有力。

          盛夏時節,2024“中國工商銀行杯”第二十三屆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再次將世人的目光聚焦在美麗土鄉。在流光溢彩的風景中,七彩互助以獨有的人文魅力,推動“文體農旅商”五業融合,激發出昂揚向上的澎湃激情。

        QQ圖片20240709060308美麗的互助縣城。陳俊 牟泉 攝

          借體育賽事,傳家鄉之美

          體育賽事家門口舉辦,親朋好友紛紛來旅游。

          在互助,“跟著賽事去旅游”已成為許多人的“打卡目標”。精彩的賽事、優美的舞蹈、豐富的特產,體育與文化旅游的結合碰撞出精彩火花。

          7月5日,一場連續5天酣暢淋漓的“村BA”球王爭霸賽在互助縣東溝鄉塘拉村圓滿閉幕。

          夏日的東溝鄉青山蒼翠、百花綻放,賽事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本地村民也身著土族盛裝前來感受熱鬧氛圍。短短5天,來自全省的24支代表隊、三百四十多名運動員在這里展示精彩比賽,引來源源客流,留下難忘記憶。

          村“BA”賽場上運動員緊張角逐,賽場外各種各樣的體驗區人頭攢動。和所有鄉村集市一樣,這里有可口誘人的本地美食、民族非遺手工制品,還有土鄉特有的冷涼蔬菜、青稞酒,臨時增加的燒烤啤酒攤上,游客一邊品美食一邊欣賞風景,好不愜意。

          東溝鄉土族文化傳承根底厚、非遺項目多,近年來扶持發展了土族傳統饃饃、傳統手工粉條、土族民俗旅游接待和“青繡”等產業,村民們的生活富裕幸福。

          此次“村BA”球王爭霸賽是互助縣文體旅游局因地制宜探索“以農興文、以體促農、以旅強農、以商帶農、產業互融”的“農體文旅商”融合發展路徑,將比賽地選在“福地東溝”,為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無限生機。

          據了解,比賽期間共設置了398個攤位,經營收入近200萬元。

          在塘拉村做了二十多年生意的村民喬文萊經營著一家門市部,“村BA”的到來,讓他看到了機遇。十張桌子、十頂涼傘、幾十把椅子,文萊門市部啤酒攤就這樣開張了。

          喬文萊的兒子喬文杰高興地說:“以前這條街除了村民沒什么人,這幾天一下子熱鬧了,街道兩邊擺滿了攤位,我們的啤酒攤一天能接待80多人,每天的收入達八千多元。”

          “體育+”正以快速發展的勢頭進入人們的視野。近年來,互助縣相繼舉辦首屆海東市冰雪運動會、“奔跑吧·少年”中學生籃球賽、海東市首屆羽毛球邀請賽、首屆“七彩”鄉村健康跑松多站,讓群眾在家門口感受著體育賽事所點燃的澎湃激情。

          正如東溝鄉鄉長賀有貴所說,這不僅是一場籃球比賽、一次體育賽事,也是農體文旅商融合發展的重要契機,更是提升群眾幸福指數,有效提升鄉村發展、推動農產品銷售、促進農村經濟、實現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QQ圖片20240709060316艷麗的土族盤繡作品。牛玉嬌 攝

          憑非遺技藝,傳人文魅力

          互助全域內人文景觀、生態景觀和田園風光融合薈萃,旅游資源遍布全縣,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青稞酒文化多姿多彩,擁有土族安昭、土族輪子秋、土族婚禮、土族盤繡、丹麻土族花兒會等9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土族宴席曲等20余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車輪滾滾、盛情款待。環湖賽的車輪到哪兒,盛裝打扮的土族阿姑、阿吾就會出現在哪兒。他們穿戴的土族盤繡服飾,綻放出耀眼光芒。

          李彩云是土族盤繡非遺傳承人。7月2日,在她的巧手工坊內,三十多位“繡娘”正在進行手工刺繡技藝培訓,這些“繡娘”全是來自互助縣各個鄉村的殘疾人。

          “從十幾年前小打小鬧賣刺繡產品,到現在帶動殘疾人傳承土族盤繡技藝,隊伍壯大了,訂單越來越多了,土族盤繡的發展也越來越好。”

          李彩云是一位土生土長的“土族阿姑”,從小在奶奶、母親等老一輩婦女的感染下,不僅掌握了盤繡技藝,也深深喜歡上了這門手藝。

          2000年,李彩云下崗后在土族故土園租賃商鋪售賣手工制品。帶有刺繡的小鞋子、小襪子、枕巾、錢包等商品,是彼時商鋪里的“暢銷貨”,而作為服裝鑲嵌的盤繡,在旅游市場上并不受歡迎。

          后來,互助縣大力挖掘本土文化產品,助推文旅融合發展,土族盤繡的知名度、影響力逐步顯現。李彩云也因掌握這項技藝,于2019年被評為互助縣土族盤繡非遺傳承人。

          走進李彩云的工坊,各式各樣的土族盤繡作品琳瑯滿目。憑借著對土族盤繡的熱愛,十多年來,李彩云不間斷地收集盤繡作品。從她收集的作品中,能分明看出盤繡作品歷經歲月洗禮的改變。

          如今,帶有盤繡元素的冰箱貼、胸針、擺件等文創產品逐漸進入游客視野,李彩云也在想方設法學習和改進產品設計理念,追逐“新中式”等時尚元素,研發新產品,并將這些產品推廣到省內各大景點乃至省外。

          “去年環湖賽,我們工坊還承包了互助縣定制文化衫上的盤繡工作,500多件T恤衫上都繡上了七彩太陽花盤繡圖案,很好看!我們很自豪!”

          李彩云說,家鄉的文化活動越辦越精彩,越辦越豐富,文旅不分家,只要有旅游活動,就少不了“盤繡”的身影,她的工坊也從剛開始的4個殘疾人,到現在有21個固定的殘疾繡娘,不僅承擔了非遺傳承的重任,更承擔了帶動農村婦女增收致富的社會責任。

          經過十幾年發展,互助縣共設立青繡工坊45家,繡娘達5530名,盤繡產品年生產量達8萬余件,年產值1408.6萬元。如今,“盤繡”已成為互助縣文旅產業發展的一張新名片、宣傳推介大美青海的一個新窗口。

        QQ圖片20240709060322丹麻土族花兒會現場。資料圖

          以花兒之約,助鄉村振興

          沿著環湖賽的路線來到互助縣丹麻鎮,寬敞平坦的平大公路兩旁,金燦燦的油菜花絢爛奪目,藍天白云襯托著青翠山嶺,彩虹的故鄉如夢似幻、如詩如畫。

          每年盛夏,在這美不勝收的田園風光中,互助縣丹麻鎮的“丹麻土族花兒會”開幕,土族群眾爭相前往,迎接這場熱鬧的盛會。

          “丹麻花兒會”有四百多年歷史,盛名遠播?;ブ耖g有“一擂臺(二月二)、二丹麻(丹麻戲、花兒會)”之說。據了解,丹麻鎮有花兒傳承人5名,優秀花兒歌手50余名。從2008年至今,五次被國家文化和旅游部評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丹麻鎮作為全國的花兒藝術之鄉,‘花兒’越唱越響,花兒會越辦越熱鬧。借助自然生態、田園風光、民居村落、民俗文化等優勢資源,丹麻鎮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帶火了鄉村游。”互助縣文化館丹麻分館館長安生海說。

          坐落在丹麻鎮樺林村的農家院——伊府家宴,見證了這些重要活動的盛大舉辦。

          伊府家宴由村民伊吉林和妻子陳曉慶經營,靠著祖傳的鹵肉手藝,他們輾轉于丹麻鎮的交通要道做餐飲生意,二十余年來飯店規模逐漸擴大,曾經的小飯館變成了如今的農家院。

          陳曉慶說:“互助鹵豬肉宴很受歡迎,我們店還是互助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基地,平時生意就很不錯,特別是到了環湖賽、花兒會等節慶時期,整個鄉鎮熱鬧非凡,也是我們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

          陳曉慶告訴記者,現在農家院共有二十個包間,靠著多年打拼的口碑和影響力,每年的收入能達到三十余萬元。

          “在體育賽事、花兒會的熱度之下,鄉村旅游借勢發展,像伊府家宴這樣的農家院,如今在丹麻鎮各村共有24家,家家生意紅火。”安生海說。

          田園風情無限美好,鄉土文化綿綿悠長。鹵豬肉宴、農家小吃、特色面食……一道道農家美食,讓人垂涎欲滴。

          隨著“丹麻花兒”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如今的丹麻土族花兒會、千人安昭表演、農民文化藝術節等品牌文化活動“百花齊放”。丹麻鎮充分利用區位資源和生態優勢,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鄉土文化底蘊更深,鄉情建設底色更濃,鄉村發展底氣更足,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七彩互助”憑借良好的自然生態、田園風光、民居村落、民俗文化等優勢資源,大力做好“旅游+”文章,全縣在旅游業的帶動下,交通運輸、商貿物流、電子商務等服務業快速發展,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46%,成為支撐全縣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天堂_av资源在线播放韩国_久久免费露脸国产_亚洲国产精品艾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