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摸爬滾打中,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群眾’兩個字!”接受記者采訪時,全國人大代表畢生龍直入主題。
作為一名基層代表,在畢生龍看來,群眾對工作好壞的評判標準就在于鄉村產業是否發展壯大了,基礎設施短板有沒有加快補齊,高額彩禮、大操大辦等鄉村治理的突出問題有沒有得到有效根治、群眾手里錢是不是變多了……
隨著村里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干部群眾的精神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眼瞅著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滿意度不斷提升,畢生龍有了新的愿望,他將這些愿望“濃縮”到了具體的建議里。
“首先,我們應當以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為指引,嚴守糧食安全底線,全面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政策,及早做好春耕備耕、撂荒耕地復耕復種、高標準農田建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加強易返貧致貧群體監測和幫扶,持續增強‘造血’能力,激發內生動力,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畢生龍說,“第二是突出富民強村導向,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具體來說,是圍繞牛羊禽等產業,夯實基礎、擴大規模,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發展好村集體經濟,打好增收致富的‘組合牌’,讓廣大村民更有賺頭、鄉村振興更有奔頭、共同富裕更有盼頭。第三是突出品質風貌提升,扎實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進一步明確鄉村定位,著力打造鄉村振興、鄉村建設示范村,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完善群眾參與和長效管護機制。最后是突出社會穩定安寧,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健全完善由黨組織領導的鄉村治理體系,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加強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建設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