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plp7t"></listing>

      <output id="plp7t"></output><em id="plp7t"></em>
      <em id="plp7t"><big id="plp7t"><menuitem id="plp7t"></menuitem></big></em>
      <sub id="plp7t"><big id="plp7t"><i id="plp7t"></i></big></sub>
      <address id="plp7t"><track id="plp7t"><delect id="plp7t"></delect></track></address>

        中央人民政府網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協
        藏文版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無障礙閱讀  |  進入關懷版   
        您的位置: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  政務公開  /  新聞動態  /  青海要聞

        青海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2021年2月4日青海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批準)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    發布時間:2021-02-10 10:25    編輯:許娜         

          目錄

          第一篇 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第一章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

          第一節 富裕青海建設取得新成效

          第二節 文明青海建設實現新提升

          第三節 和諧青海建設取得新進展

          第四節 美麗青海建設實現新突破

          第二章 新時代青海發展的歷史方位

          第一節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度演化

          第二節 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第三節 我省步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階段

          第三章 開啟現代化新征程的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第二節 重要關系

          第三節 總體布局

          第四節 主要目標

          第二篇 著力建設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

          第四章 提升國土空間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第一節 推動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的空間格局

          第二節 健全國土空間用途統籌協調管控制度

          第五章 舉全省之力保護好“中華水塔”

          第一節 穩固提升水源涵養功能

          第二節 創新“中華水塔”保護機制

          第三節 共同保護好地球“第三極”

          第六章 高水平建設國家公園示范省

          第一節 打造國家公園典范

          第二節 構建特色鮮明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第三節 共建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

          第七章 加強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治理

          第一節 完善生態安全屏障體系

          第二節 加強谷盆地生態環境綜合治理

          第三節 深入開展污染防治行動

          第四節 提升現代化環境治理能力

          第八章 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

          第一節 加快建設“無廢城市”

          第二節 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

          第三節 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

          第九章 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第一節 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

          第二節 構建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

          第三節 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第四節 完善生態文明評價考核監管體系

          第三篇 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

          第十章 著力擴大有效投資

          第一節 拓寬投資新領域

          第二節 激發社會投資活力

          第三節 創新投融資機制

          第十一章 全面促進消費升級擴容

          第一節 挖掘釋放消費潛力

          第二節 持續增加消費供給

          第三節 營造良好消費環境

          第十二章 全方位深層次融入國內循環

          第一節 大力拓展國內市場

          第二節 強化流通體系支撐作用

          第三節 促進資源要素有序流動

          第四節 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第十三章 積極參與國際循環

          第一節 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

          第二節 提高國際化雙向投資水平

          第四篇 著力培育創新發展新動能

          第十四章 構建和完善創新生態

          第一節 優化創新制度環境

          第二節 完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

          第三節 推動區域協同創新

          第十五章 增強創新基礎能力

          第一節 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

          第二節 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創新載體

          第三節 大力培育科技創新主體

          第十六章 加大重點領域科技攻關

          第一節 增強綠色有機農牧業技術保障

          第二節 重點攻克制造業發展技術瓶頸

          第三節 提升生態環保技術支撐力

          第十七章 全方位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第一節 培育集聚創新型人才

          第二節 打造技術技能人才隊伍

          第三節 促進人才順暢有序流動

          第四節 優化創新創業創造生態

          第五篇 加快建設現代產業新體系

          第十八章 推動傳統產業煥發新活力

          第一節 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

          第二節 提升冶金建材全產業鏈競爭力

          第三節 推動特色輕工業提品質創品牌

          第十九章 打造生態型產業發展新優勢

          第一節 建設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

          第二節 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

          第三節 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

          第二十章 培育戰略新興產業新支撐

          第一節 打造國家重要的新材料產業基地

          第二節 打造國家重要的生物醫藥產業基地

          第三節 推動裝備制造向系統集成制造升級

          第四節 積極培育發展應急產業

          第二十一章 增強服務經濟新動能

          第一節 推動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

          第二節 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品質化發展

          第三節 加強服務質量標準品牌建設

          第二十二章 優化產業協同發展新布局

          第一節 深化三類園區改革創新發展

          第二節 構建綠色產業生態圈

          第三節 提升產業發展戰略管理能力

          第六篇 努力推動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

          第二十三章 推動高水平全光網青海建設

          第一節 全面提升信息網絡傳輸能力

          第二節 促進傳統基礎設施智能融合

          第三節 著力打造新型智慧城市

          第四節 大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

          第二十四章布局建設數字新型基礎設施

          第一節 全面推進5G建設和應用

          第二節 打造大數據中心

          第三節 加快工業互聯網和物聯網建設

          第二十五章 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第一節 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

          第二節 加快推進數字產業化

          第三節 支持“互聯網+服務”發展

          第七篇 持續優化高質量的空間動力系統

          第二十六章 谷地做優,聚力打造高質量發展核心動力源

          第一節 建設現代高原美麗幸福綠色“大西寧”

          第二節 建設城鄉統籌“新海東”

          第三節 加快西寧—海東都市圈協同融合發展

          第四節 推進蘭西城市群重點領域協作共建

          第二十七章 盆地做強,著力構建高質量發展重要支撐

          第一節 打造開放“柴達木”循環發展帶動極

          第二節 打造泛共和盆地綠色發展新增長極

          第三節 打造格爾木樞紐經濟“新標桿”

          第二十八章 流域做活,形成協調聯動發展新局面

          第一節 促進流域經濟社會生態協同發展

          第二節 推動建立流域上下游利益協調機制

          第二十九章 高地做美,打造綠色人文“江河源”

          第一節 構筑生態保護共同體

          第二節 建設綠色產業共同體

          第三節 構建和諧發展共同體

          第三十章 互動協作,在發展中營造協同協調

          第一節 促進東中西谷地盆地協同錯位發展

          第二節 推動特殊類型地區振興發展

          第三節 推動對口支援更加精準有效

          第四節 深化區域交流合作

          第八篇 統籌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雙輪驅動

          第三十一章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第一節 加快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

          第二節 提升城鎮發展品質

          第三節 增強城鎮發展韌性

          第四節 培育一批新興城鎮

          第五節 強化城市精細化建設和治理

          第六節 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

          第三十二章 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第一節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第二節 持續提升脫貧地區內生發展能力

          第三十三章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第一節 培育鄉村特色產業

          第二節 培育壯大鄉村人才隊伍

          第三節 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

          第四節 建設高原美麗鄉村樣板

          第五節 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

          第九篇 全面構建發展保障新體制

          第三十四章 激發市場主體發展活力

          第一節 深化國資國企改革

          第二節 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

          第三節 培育壯大非公有制經濟

          第三十五章 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

          第一節 完善現代產權制度

          第二節 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

          第三節 完善市場準入競爭制度

          第四節 加快誠信青海建設

          第三十六章 創新政府管理和服務方式

          第一節 深化“放管服”改革

          第二節 建立現代財稅制度

          第三節 深化金融體制改革

          第十篇 構建國家向西向南開放新支撐

          第三十七章 推進國際物流通道建設

          第一節 暢通對外開放通道

          第二節 強化物流樞紐支撐作用

          第三節 提升國際班列開行質量

          第三十八章 拓展國際合作交流空間

          第一節 建設綠色創新文明絲綢之路

          第二節 推動國際產能合作

          第三節 搭建廣域經貿合作平臺

          第三十九章 打造國際化戰略平臺

          第一節 加快推進綜合保稅區建設

          第二節 推動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

          第三節 積極推進口岸建設

          第四十章 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第一節 打造具有影響力的外貿品牌

          第二節 促進投資外貿聯動發展

          第三節 健全開放安全保障體系

          第十一篇 構建戰略性網絡型基礎設施體系

          第四十一章 建設綜合立體交通運輸網絡

          第一節 建設多向聯通的鐵路運輸體系

          第二節 完善通達高效的公路運輸體系

          第三節 健全廣域覆蓋的民航運輸體系

          第四十二章 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

          第一節 建設國家重要的清潔能源基地

          第二節 建設大型能源輸送通道

          第三節 推進清潔高效綠色用能

          第四十三章 提升水資源安全保障能力

          第一節 推動重大水利工程建設

          第二節 推進民生水利工程建設

          第三節 全面加強水生態文明建設

          第十二篇 向高品質生活不斷邁進

          第四十四章 提高就業質量和居民收入水平

          第一節 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

          第二節 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

          第三節 統籌促進重點群體就業

          第四節 持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第四十五章 發展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

          第一節 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

          第二節 推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

          第三節 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

          第四節 推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第五節 提升教育開放發展水平

          第六節 建設學習型社會

          第四十六章 建設人民滿意的健康青海

          第一節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第二節 構建完善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

          第三節 強化醫療科學保障支撐

          第四節 推動中藏醫藥傳承和創新

          第五節 開展愛國衛生運動

          第四十七章 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第一節 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平

          第二節 健全嬰幼兒發展政策

          第三節 完善養老服務體系

          第四十八章 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第一節 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第二節 完善失業和工傷保險制度

          第三節 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制度

          第四節 健全城鄉社會救助和慈善制度

          第五節 健全退役軍人工作體系和保障制度

          第四十九章 促進婦女兒童青年事業發展

          第一節 促進婦女全面發展

          第二節 提高兒童關愛服務水平

          第三節 促進青年更好發展

          第四節 加強家庭建設

          第五節 加大殘疾人幫扶力度

          第五十章 推進文化體育繁榮發展

          第一節 大力弘揚新青海精神

          第二節 創建黃河上游河湟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第三節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第四節 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第五節 建設高原體育強省

          第五十一章 健全公共服務制度體系

          第一節 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

          第二節 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

          第三節 完善公共服務政策保障體系

          第十三篇 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青海

          第五十二章 增強維護國家安全能力

          第一節 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

          第二節 提升網絡安全保障水平

          第五十三章 增強經濟安全保障

          第一節 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第二節 保障能源產儲供應安全

          第三節 維護地方金融穩定

          第四節 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第五十四章 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第一節 健全安全生產體系

          第二節 保障食品藥品安全

          第三節 加強生物安全防控

          第四節 完善應急管理體制

          第五十五章 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

          第一節 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

          第二節 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

          第十四篇 提升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

          第五十六章 率先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

          第一節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第二節 提高民族宗教事務依法治理能力

          第五十七章 完善社會治理體系

          第一節 全面構建市域社會治理體系

          第二節 打造未來社區新型治理單元

          第三節 提升農牧區社會治理效能

          第五十八章 推進法治青海建設

          第一節 深化政法領域改革

          第二節 深入推進法治政府建設

          第三節 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

          第四節 健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

          第十五篇 建立保障規劃實施新機制

          第五十九章 加強黨對規劃工作的領導

          第一節 以規劃帶動落實重大決策部署

          第二節 加快推進發展規劃地方立法工作

          第三節 形成全社會推動規劃實施的合力

          第六十章 加強各類規劃銜接協調

          第一節 強化發展規劃的統領作用

          第二節 強化空間規劃的保障功能

          第三節 加強專項規劃重要支撐

          第四節 加強區域規劃戰略謀劃

          第六十一章 強化規劃實施監測評估

          第一節 健全規劃實施年度監測評估

          第二節 健全規劃動態調整和修訂機制

          第三節 完善規劃實施績效考核機制

          第六十二章 強化規劃與政策協同

          第一節 強化財政和金融政策對發展規劃的保障

          第二節 強化產業和區域政策對發展規劃的支撐

          第三節 強化規劃對土地和環境等政策的引導約束

          第六十三章 發揮規劃信息平臺統籌管理作用

          第一節 推動規劃信息互聯互通歸集共享

          第二節 強化規劃平臺綜合管理功能

          序言

          “十四五”時期是我省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乘勢而上深入踐行“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持續推進“一優兩高”,在新的起點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關鍵五年。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黨的十九大“兩步走”戰略安排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總體部署,系統總結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重要成就和寶貴經驗,深入分析國際國內宏觀發展環境和變化,精準把握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要求,統籌發展和安全,以更好履行事關國家發展的重大歷史責任、更有效融入國家區域發展重大戰略為基礎,以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以不斷鞏固和拓展發展優勢和潛力為支撐,依據《中共青海省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編制《青海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主要闡明發展戰略,明確工作重點,引導市場預期,是未來五年乃至2035年全省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目標。

          第一篇 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十三五”時期,省委省政府堅定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團結帶領全省各族人民深入踐行“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奮力推進“一優兩高”,從容應對各類風險挑戰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全力抓“六保”促“六穩”,在艱難曲折中奮勇前行,各項事業發展取得全方位歷史性成就、發生深層次根本性變革,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富裕文明和諧美麗新青海建設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為乘勢而上順利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奠定了重要基石。

          第一章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

          第一節 富裕青海建設取得新成效

          全省經濟總量躍上3000億元臺階,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提前一年實現比2010年翻一番目標。堅持把提高供給質量作為主攻方向,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加快構建,三大工業園區循環經濟占比超過60%,建成兩個千萬千瓦級可再生能源基地和全國綠色有機畜牧業生產基地,現代服務業持續壯大,旅游業加速成長為戰略性支柱產業和富民增收的美好事業,數字經濟加快發展。綜合運輸骨干網絡基本形成,格敦、格庫鐵路建成投運,西成鐵路開工建設,高速公路里程突破4000公里,“一主六輔”民用機場運營格局全面形成。青電入豫工程正式通電,大電網實現縣縣通,全光網青?;窘ǔ?,引大濟湟調水總干渠等建成通水。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42個貧困縣(市、區)全部摘帽退出,53.9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提前一年全部“清零”,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歷史性解決。始終保持75%以上財力用于民生投入,城鄉居民收入增速持續高于經濟增速,農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續快于城鎮,各項社會事業擴面提質增效,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完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西寧綜合保稅區和西寧、海東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加快建設,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援青成效顯著。

          第二節 文明青海建設實現新提升

          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把黨的聲音傳播到千家萬戶。大力弘揚“新青海精神”,推進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成功舉辦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青海解放70周年、外交部青海全球推介、民營企業500強峰會等系列活動,“大美青海”影響力和美譽度顯著提升。文化名省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現代文化市場體系不斷健全,文旅體融合發展深度推進,重大文化傳承保護工程推動實施,一批文化品牌成為中國馳名商標。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完善,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實施,五級公共文化網絡覆蓋率達到98%。成功舉辦“十大”國際品牌賽事,高原體育強省邁出新步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國家公園、民族團結等領域立法走在地方立法前列,法治青海建設取得新成效。蘭西城市群合作共建開啟新篇章,茫崖、同仁等成功培育為新興城市,文明城市創建取得新成果,鄉村振興戰略穩步實施。

          第三節 和諧青海建設取得新進展

          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8個市州、27個縣(市、區)建成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州、縣(市、區),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走在全國前列。依法加強宗教事務管理,構建宗教事務“一核多元共治”新格局。扎實做好國防動員、雙擁共建和退役軍人服務保障,軍政軍民關系更加密切。平安青海建設成效明顯,公共安全水平穩步提升,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成果鞏固深化,“舌尖上的安全”得到切實保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成效顯著,地方治理實踐不斷豐富。信用青海建設扎實推進,重點領域信用制度初步建立,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不斷健全。

          第四節 美麗青海建設實現新突破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青海大地結出豐碩成果,生態文明先行區建設任務全面完成,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完善,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功能更加穩固。高質量完成三江源、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任務,成功舉辦首屆國家公園論壇,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省部共建國家公園示范省高位推進,為國家公園建設貢獻了青海方案。積極開展保護地球“第三極”行動,發布實施中華水塔保護行動綱要,可可西里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地名錄,持續加強三江源、祁連山、青海湖等重要生態板塊保護,五級河湖長制全面建立,林長制、草長制積極推進,國土綠化提速三年行動計劃圓滿完成,濕地面積穩居全國首位,三大河流干流出省斷面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及以上,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基礎不斷厚植。堅決打贏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全省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7%,西寧市空氣質量連續五年位居西北省會前列,湟水河出省斷面水質達到Ⅲ類。高原美麗城鎮、美麗鄉村建設深入推進,城鄉人居環境持續改善,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成為“大美青海”的靚麗名片。

          “十三五”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領航掌舵。五年來的新青海建設啟示我們,要始終銘記習近平總書記對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囑托,以“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引領各項事業行穩致遠。必須強化政治自覺,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決扛起生態保護政治責任,努力實現青海生態價值的最大化;必須堅定戰略定力,扎扎實實推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堅持改革推動、開放帶動、創新驅動,主動融入和服務國家戰略大局,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動潛在的各種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發展優勢;必須堅守人民立場,扎扎實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社會治理,推動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促進民生保障由低水平廣覆蓋向高水平均等化加快邁進,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走在全國前列;必須牢記初心使命,扎扎實實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不斷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

          但也要看到,我省發展仍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還不完善,生態保護和建設任務仍然艱巨,能源資源總體利用水平不高,環境治理能力亟待提升。工業化滯后于城鎮化進程,現代化生產滯后于現代化生活需求,區域間整體組織性差,城市群和城鎮區仍處于培育發展階段,縣域經濟發展緩慢,區域城鄉間基本公共服務差異較大。轉型升級依然處在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產業鏈總體處于價值鏈中低端,產業發展關聯度低、協同性弱,投資效益普遍偏低與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投資需求不對稱并存,消費需求疲軟與市場空間拓展不足并存,進出口市場急劇波動與外貿主體競爭力弱并存。人才科技支撐仍然是發展的最突出短板,科技投入長期不足,創新基礎和能力薄弱,外地人才引進難與本地人才留不住問題長期存在。民生事業仍有不少短板,社會治理風險壓力明顯增多,治理制度體系還不完善,社會不穩定不和諧因素依然存在,突發重大公共事件應對能力仍然不足,基層基礎薄弱問題還未根本解決。

          綜合判斷,我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較低層次的基本省情沒有變,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比較突出;經濟社會發展上升的總體態勢沒有變,全面綠色轉型的基礎更加堅實、優勢加快形成。全省上下要深刻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立足“兩個沒有變”的省情階段性特征,樹立底線思維,保持戰略定力,遵循發展規律,發揚斗爭精神,善于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確保青海各項事業始終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正確方向奮勇前進。

          第二章 新時代青海發展的歷史方位

          第一節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度演化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而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經濟受債務規模攀升、勞動生產率增速低迷、老齡化加速等影響,運行風險正在累積,產業鏈供應鏈循環受阻,國際貿易投資萎縮,國際分工格局加快調整,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正在增加。同時,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新一輪科技革命正處于重大突破的歷史關口,第四次工業革命加速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跨界融合,深刻改變國家間比較優勢和發展位勢,處在各國競爭優勢重塑、國際經貿規則重建、全球力量重構的疊加期。

          第二節 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新的階段性特征,長期快速增長的傳統優勢逐步減弱,以創新為引領的新要素融合開始形成,向技術、標準、品牌、質量、服務等新優勢加快轉化,區域發展布局和對外開放格局深刻調整,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社會大局穩定,發展韌性堅實,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優勢更加顯著,發展仍然處在重要戰略機遇期。

          第三節 我省步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階段

          “一帶一路”、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等國家戰略深入實施,我省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地位和責任持續強化,連南接北、承東啟西大通道優勢和紐帶功能日益提升,“五個示范省”國字號試點穩步推進,穩藏固疆戰略支撐功能更加凸顯,國家發展大局中的“青海分量”明顯提升。與此同時,我省生態文明建設亟需向縱深推進,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亟待科學優化,處在生態文明建設攻堅期,協調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要求更加緊迫;綠色發展成為內在要求和普遍共識,由生產要素驅動向要素與效率共同驅動、效率與創新聯合發力轉變,處在轉型升級關鍵期,新舊動能轉換的要求更加緊迫;區域城鄉發展布局更趨科學,城市群成為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空間形式和動力源,處在競爭優勢重塑期,一體化協調發展的要求更加緊迫;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更加凸顯,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勢能疊加釋放,處在改革開放深化期,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的要求更加緊迫。

          總體來看,我省地域廣袤但適宜人居的空間有限、資源富集但可供開發的區域有限、生態潛力巨大但價值轉化的支撐有限、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明顯但開放發展的基礎有限。未來我省既有困局之難,但也是破局之機,更是布局之時,我們既面臨分享技術變革、推動產業鏈創新鏈“雙向融合”的重要機遇,也面臨創新驅動能力不足、多數產業處在產業鏈價值鏈低端的嚴峻挑戰;既面臨抓住用好國家重大戰略疊加、全方位高水平開放發展的重要機遇,也面臨對外開放不充分、發展差距拉大的嚴峻挑戰。經過“十三五”時期的奮斗,我省生態環境質量、基礎設施條件、綜合經濟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個大提升,國家戰略機遇匯聚疊加,生態保護優先地位更加突出,能源資源優勢持續打造,深化改革紅利持久釋放,民族團結、社會和諧局面鞏固發展,發展的穩定性、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不斷增強,經濟社會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十四五”時期,我省總體上將處在鞏固提升全面小康社會成果,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繼而為現代化建設積蓄力量的重要階段,面向新發展階段,推動綠色發展、全方位開放、產業升級,有基礎、有條件,實現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全面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其時已至、其勢已成。

          第三章 開啟現代化新征程的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與時俱進把握“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以“一優兩高”戰略部署為牽引,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推進地方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努力為建設創新引領、綠色導向、開放帶動、協調融合、共享普惠的現代化開好局、起好步,奮力譜寫富裕文明和諧美麗新青海建設新篇章。

          第二節 重要關系

          “十四五”時期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必須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系統觀念。“五個堅持”是我們必須遵守的重大原則,要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方面。遵循好上述重大原則,要進一步處理好以下重要關系:

          ——保護和發展的關系。立足“三個最大”省情定位,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推動人口規模和分布、產業結構和布局與自然資源承載力相適應,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質量和總量的關系。切實轉變發展方式,堅持質量優先和穩定增長相統一,加固發展底板、補齊基礎短板、厚植競爭優勢,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

          ——空間和時間的關系。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著眼長遠,把握當下,辦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增強重點開發區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增強區域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維護邊疆穩定的功能,提升青海分量。

          ——自身和全局的關系。充分利用外部條件,更好發揮自身優勢,繼續保持奮發有為,積極爭取國家支持,更高質量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展現支持國家發展大局青海擔當。

          ——繼承和創新的關系。堅持和弘揚新青海精神,以更寬領域更高水平開放推動更深層次改革,加強和完善制度供給,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體制機制障礙,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持續增強創新驅動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第三節 總體布局

          我省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總體布局是:堅持生態保護優先,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共同守護好地球“第三極”,培育發展生態經濟、循環經濟、數字經濟、平臺經濟“四種經濟形態”,創建國家公園、國家清潔能源、綠色有機農畜產品、高原美麗城鎮、民族團結進步“五個示范省”。確定這樣的總體布局,傳承了歷史經驗,把握了發展趨勢,展示了價值擔當,彰顯了優勢潛力,回應了群眾期盼,特別是體現了“三個最大”省情定位,必將有力激發全省各族人民熱愛青海、建設青海、奉獻青海的熱情,創造青海更加美好的未來。

          落實好總體布局,必須找準現代化建設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重點是,加強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和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兩新一重”建設,構建現代治理、自然保護地、現代產業和公共衛生服務“四個體系”,推動工業產業、農業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三類園區”創新發展。確定上述發展重點有利于加固發展底板、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為青?,F代化建設開好局、起好步提供堅實基礎支撐,注入發展新動能,構筑起可持續的系統保障。

          第四節 主要目標

          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展望二〇三五年,我省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提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邁上新的大臺階。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堅實穩固。綠色產業體系全面建成,生態生產生活協調發展,力爭在全國率先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緦崿F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部分領域關鍵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省份行列,建成具有青海特色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形成與富裕文明和諧美麗新青海相適應的制度體系,基本實現地方治理現代化,基本建成法治青海、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平安青海建設達到更高水平。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文化旅游名省、高原體育強省影響力顯著增強。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參與對外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明顯增強。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明顯提升,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人的全面發展、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十四五”時期發展目標。錨定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結果導向相結合,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統一,堅持與全國同步協調發展,今后五年我省經濟社會發展要努力實現以下主要目標。

          ——生態文明建設水平進一步提升。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由體系建設向融合發展深化,生態優勢不斷轉化為競爭優勢,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基本建立,生態文明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走在全國前列,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碳達峰目標、路徑基本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續減少,綠色環保節約的文明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普遍推行,“中華水塔”全面有效保護,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基本建立,國家公園示范省基本建成,生態環境質量持續保持全國一流水平。

          ——經濟發展質量進一步提升。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增長潛力充分發揮,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創新能力明顯提升。國家清潔能源示范省全面建成,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范省影響力顯著增強,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成效明顯,三類園區改革創新邁出堅實步伐,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深入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民生保障進一步提升。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教育現代化制度基本建立,全省教育發展主要指標接近全國水平。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完善,主要健康指標接近全國水平。高原美麗城鎮示范省建設取得新進展,人居環境和居住品質明顯改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

          ——社會文明程度進一步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加牢固,各族群眾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各族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優秀傳統文化有效傳承和弘揚,文化品牌影響力持續擴大。

          ——改革開放力度進一步提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高標準市場體系基本建成,市場主體活力不斷增強,產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公平競爭制度更加健全,營商環境不斷改善。對外開放平臺建設取得新突破,口岸建設取得新進展,陸港產業集群積極培育,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

          ——地方治理效能進一步提升。法治青海、平安青海建設水平進一步提升,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行政效率和公信力顯著提升,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安全發展保障更加有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顯著提高,自然災害防御水平明顯提升,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成為國家長治久安、民族地區長期繁榮發展的重要支撐。

          第二篇 著力建設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現代化建設的本質要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全面強化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的主體功能,堅決保護好“中華水塔”,全力打造國家公園示范省,著力解決生態文明制度還不完善、生態保護與修復系統性不足、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不暢等問題,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涵養生態財富、提升生態價值、打響生態品牌,努力建設“七個新高地”,為美麗中國建設作出青海貢獻。

          第四章 提升國土空間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第一節 推動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的空間格局

          依托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統籌劃定落實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等空間管控邊界,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生態功能區三大空間格局,優化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生產力和重大公共資源布局,推動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實現動態平衡。城市化地區要高效集聚經濟和人口,科學確定城鎮開發強度,提高城鎮空間利用效率,合理預留能有效支撐可持續發展的城鎮和產業發展空間,統籌基本農田和生態空間保護;農產品主產區要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現代化生態牧場,嚴守永久基本農田、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提高農畜產品供給水平和質量;生態功能區要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實施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統籌生態系統綜合治理,提高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推動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和人口逐步有序轉移。

          專欄1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

          “兩核一軸一高地”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兩核”即西寧—海東都市圈、柴達木東西呼應的核心增長極;“一軸”即蘭青—青藏(西格段)—格庫鐵(公)路為主線橫貫東西、側翼相連的經濟發展軸;“一高地”即三江源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祁連山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共同構筑的國家生態文明高地。

          “兩屏三區”生態安全格局:“兩屏”即以三江源草原草甸濕地、祁連山冰川與水源涵養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為屏障,“三區”即河湟谷地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區、泛共和盆地生態保護修復區、柴達木盆地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區。

          “四區一帶”農牧業發展格局:“四區”即東部高效種養發展區、環湖循環農牧業發展區、青南生態有機畜牧業發展區、柴達木綠洲農業發展區,“一帶”即沿黃冷水魚綠色養殖發展帶。

          “一群兩區多點”城鎮化空間發展新格局:“一群”即河湟谷地城市群,“兩區”即柴達木盆地城鎮區、泛共和盆地城鎮區,“多點”即玉樹、瑪沁等重點生態功能區城鎮。

          第二節 健全國土空間用途統籌協調管控制度

          建立全省統一、相互銜接、分級管理的“四級三類”空間規劃體系,實現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一張圖”,對所有國土空間分區分類實施用途管制,加強三類空間用途轉用管理。建立以“三線一單”為核心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精細化管理。搭建全省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建立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全面實施國土空間監測預警和績效考核機制。到2025年,形成以國土空間規劃為基礎,統一用途管制為手段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

          第五章 舉全省之力保護好“中華水塔”

          第一節 穩固提升水源涵養功能

          實施中華水塔保護行動綱要,加強源頭保護和流域綜合治理,全面增強保水、增水、凈水等核心生態功能。強化江河正源保護,加大雪山冰川、江源河流、湖泊濕地、草原草甸、荒漠植被和森林灌叢生態系統保護力度,適時開展人工增雨雪作業,因地制宜開展生態補水,修復水生生物棲息地,鞏固提高水源涵養能力??茖W確定重要江河湖泊生態流量和生態水位,系統維護全流域生態流量,強化水利水電工程下泄生態流量監管,維持重要河湖、濕地及河口基本生態需水,加強黃河干流、重要濕地和湖泊生態補水。

          第二節 創新“中華水塔”保護機制

          理順生態管理體系,健全省州縣鄉村五級江河源守護人制度,推動由管湖、管河向管區域轉變。研究制定三江源水生態空間保護管控制度。推廣國際“濕地銀行”等融資模式,探索開展水權及碳排放權交易,增強三江源生態保護基金功能,探索組建專業運營公司。健全地區和部門間協同保護“中華水塔”機制和重大環境突發事件聯動處置機制。搭建區域合作平臺,加強與西藏、甘肅、四川等周邊省區協同合作,建立保護“中華水塔”聯保聯治協作機制。推動建立長江、黃河、瀾滄江流域省份協同保護“中華水塔”共建共享機制。加強國際技術合作,推動建立國際生態保護合作基地。

          第三節共同保護好地球“第三極”

          推進實施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制定實施我省行動方案,保護好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生態根基,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加強青藏高原省境內生態環境保護和系統治理,落實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建設規劃,實施保護極地凈土行動,加強人類活動跡地修復,建立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提升生態環境監管治理能力。積極參與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學考察工作,開展冰川、凍土生態系統保護研究,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提升科考服務保障能力。推動建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聯動機制。

          第六章 高水平建設國家公園示范省

          第一節 打造國家公園典范

          高水平建設三江源、祁連山國家公園,規劃建設青海湖、昆侖山國家公園。推動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格拉丹東保護分區、當曲等區域納入三江源國家公園。加快推進三江源、祁連山國家公園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試點,制定特許經營管理辦法,在國家公園所在縣域開展自然資源經營管理活動。引導社區參與國家公園保護建設和管理,開展自然保護地現代化社區建設試點。建立健全防止野生動物傷害及傷害補償常態化機制。優化國家公園管理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完善國家公園管理局與地方政府分工合理、權責明確、相互支撐的長效工作機制,建設與國際接軌的職業化管理隊伍。按照兩級設立、分級管理的原則,爭取國家建立國家公園建設、經費保障、公益管護崗位設置等制度。搭建國內外“友好保護地”關系,持續擴大國家公園論壇影響力。

          第二節 構建特色鮮明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創新國家公園保護和管理體制機制,出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總體方案、示范省建設總體規劃和自然保護地發展總體規劃,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歸并和優化完善,確保重要自然生態系統、自然遺址、自然景觀和生物多樣性得到嚴格保護。探索建立自然保護地標準規范體系,研究制定全省自然保護地分級管理辦法,構建自然保護地統一分級管理新體制。探索建立自然保護地監管制度體系,健全資源環境綜合執法體系,完善社會參與機制。強化草原、林地、濕地等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加強沙化土地治理。完善社會捐贈制度,制定全省自然保護地捐贈管理辦法。完善自然保護地內礦業權退出機制。率先在全國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特色鮮明的自然保護地模式和樣板。

          第三節 共建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

          依托青海西藏兩省區同處青藏高原的地理區位,聯合共建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向世界展示美麗中國。建立共建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工作機制,統籌研究國家公園群建設工作。根據青藏高原自然地理和生態系統基礎條件,研究評估國家公園群自然資源和人文遺產價值,探索編制公園群建設規劃方案、基礎規程和監測評估規范。探索在青藏高原重點生態功能區編制以國家公園規劃為主導的區域綜合規劃,創新以國家公園建設為引領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模式,為生態脆弱地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示范。

          第七章 加強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治理

          第一節 完善生態安全屏障體系

          統籌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地理單元的連續性和區域發展戰略的協同性,構建“兩屏三區”生態安全格局,不斷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實施新一輪生態功能提升行動,推進三江源、祁連山、青海湖生態保護和修復等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加強天然林草恢復、退化草原治理、鼠蟲害防治、濕地保護修復、水土保持和沙化土地封禁保護,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加大對原生地帶性植被和特有珍稀物種保護。深入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鞏固提升行動,打通連接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綠色應急廊道,因地制宜加強交通沿線、河道兩岸綠化,構建高原林網。落實禁護銜接的管控政策,全面推進林草長制。加強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高質量完成木里礦區以及祁連山南麓青海片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三年行動,嚴格落實礦山及各類企業環境治理責任,開展綜合治理成效評價,支持礦區發展接續替代生態產業。到2025年,累計新增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5000平方公里、沙化土地綜合治理面積3.5萬平方公里。

          第二節 加強谷盆地生態環境綜合治理

          統籌推進全省工業化城鎮化重點區域生態保護和修復,加強河湟谷地、柴達木盆地、共和盆地等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以高水平環境保護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河湟谷地重點推進城鎮水價改革和污水處理廠循環利用、提質增效、雨污分流;開展污染土壤及地下水修復、農村環境整治等工程,著力解決面源污染問題。柴達木盆地實施循環經濟試驗區地下水保護、工業園區廢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城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農業節水灌溉等工程,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共和盆地實施龍羊峽、李家峽等良好湖泊及庫區生態治理、重點水源涵養保護、城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擴能等工程,不斷增強集中式光伏項目促進生態治理功能,全面提升“三灘”生態綜合治理水平。

          專欄2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

          中華水塔保護工程:推進水資源涵養功能穩固、冰川凍土雪山預防保護、退化濕地修復、退化草場治理、人類活動跡地修復等項目。

          三江源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實施黑土灘(坡)治理、森林草原有害生物防控、沙漠化土地防治、濕地保護等項目,開展通天河、沱沱河、扎曲等河流流域生態保護修復與綜合治理。

          祁連山生態保護和整治修復工程:開展生態植被恢復、沙化土地治理、退化草地治理、濕地保護、水土保持、冰川環境、礦區封禁保護、森林草原有害生物防治等建設,實施黑河、大通河、石羊河、疏勒河等河流生態保護修復與綜合治理。良好湖泊生態功能鞏固提升工程:推進青海湖流域生態保護和綜合治理、扎陵湖及鄂陵湖等湖泊水資源保護和小微濕地等項目建設。

          谷盆地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實施河湟谷地、柴達木盆地、共和盆地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態保護修復、主要河流流域綜合治理、山洪溝道治理、防沙治沙等重點項目。

          國家公園建設工程:實施三江源、祁連山國家公園提質項目和國家草原自然公園試點項目,建設國家公園及各類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修復、野生動物遷徙廊道、巡護路網、應急通道、生態教育及配套設施重點項目。規劃建設青海湖、昆侖山國家公園基礎設施和生態保護監測綜合站點。實施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遺產地管理和保護項目。支持國家公園等重要自然遺產地科普宣教設施建設。推進國家草原自然公園試點建設。

          黃河上游千里保護帶工程:實施黃河干流防洪工程二期、通天河主要河段防洪等重點項目,推進重要河道敏感區綜合治理及黃河流域污水、垃圾收集處理、庫區地質災害防治等“黃河安瀾”工程,實施湟水河、隆務河、澤曲河等河道綜合治理、水土保持、中小流域綜合治理。加強黃河流域國家濕地公園、文化公園、沿黃通道建設。

          長江經濟帶源頭保護和治理工程:實施長江源頭區域河湖、濕地、草地、森林等生態保護與修復等項目,推進河道治理項目建設,提升河道岸線生態功能。

          湟水河全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實施湟水河干流流域整治、大通河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三河六岸”綠色景觀生態廊道等重點項目建設。推進西寧—海東都市圈河湖庫水系聯通工程。

          荒漠化土地系統治理工程:實施長江源頭、黃河源頭、柴達木盆地、共和盆地和環青海湖等沙區荒漠化土地治理,開展規?;紊稠椖?,新建能源基地周邊防沙治沙帶,建設國家沙漠公園。

          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推進羌塘—三江源、祁連山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青海區域)、青海湖和黃河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建設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基地、遷徙廊道、救護站、觀測網絡等項目,持續實施野生動物棲息地改善等工程。

          國土綠化擴面提質工程:推進湟水河規?;謭?、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森林草原防火等項目建設。實施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創建工程,建成一批森林城鎮和森林鄉村。謀劃建設沿青藏鐵路千里綠廊,推進鐵路、高速公路、機場、國省道及縣鄉道路沿線功能綠化。實施國有林場森林培育和附屬設施建設項目。

          第三節 深入開展污染防治行動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強源頭防控和末端治理,著力鞏固提高環境質量,讓青海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深化大氣污染防治,持續改善西寧、海東等城市群地區空氣質量,健全環境監測監管網格體系,加快“煤改電、煤改氣”進程,確保六州空氣質量穩定達標。統籌推進湟水河、黃河等重點流域水環境保護、水生態修復、水污染治理,完善河湖長制度,深入推進“清四亂”行動,加快智慧河湖建設。加強城鎮企業黑臭水體整治,推進工業園區污水全部達標排放,實現水源水、出廠水、管網水、末梢水全過程管理。到2025年,河湖水域岸線保有率達到80%,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體,80%以上建制鎮具備生活污水處理能力。強化土壤污染防治,編制實施土壤污染治理修復規劃,建立土壤污染源頭預防和風險管控體系,加強白色污染治理。重視和加強新污染物治理。

          第四節 提升現代化環境治理能力

          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完善省負總責、市(州)縣抓落實機制,壓實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健全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嚴格實施排污許可管理制度,構建起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體系。落實企業治污減排主體責任,實現重點排污企業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建設全覆蓋。完善高原生態環境大數據中心,加快構建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鼓勵開展城鎮環境綜合治理托管服務,健全“污染者付費+第三方治理”機制。全面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在重點區域流域探索設立環境資源法庭,完善生態公益司法保護機制。全面落實生態環境行政執法事項指導目錄和執法監督“正面清單”,開展重大產業布局環境影響評價和重大環境政策經濟社會影響評估。

          第八章 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

          第一節 加快建設“無廢城市”

          堅持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推動城市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推進西寧“無廢城市”試點建設,實施城市固體廢物存量清零行動,深入挖掘“城市礦山”,構建系統完善的固廢分類收運、處置和循環利用體系。健全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完善城鎮生活垃圾處理和固體廢物處置收費標準,健全分類減量化激勵機制,推進西寧、海東、玉樹、格爾木等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建設,開展縣城小型生活垃圾焚燒設施試點,健全鄉鎮垃圾處理設施。到2025年,城市、縣城(建成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97%和92%。強化危險廢物全面安全管控,推動醫療廢物集中處置體系覆蓋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推動重點生態功能區“無廢城鎮”建設,鼓勵在國家公園內創建“零碳城鎮”。到2025年,力爭州府所在地“無廢城市”建設全覆蓋。

          第二節 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

          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完善循環經濟標準和認證制度,推進重點領域和重點行業綠色化改造,推進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加快園區循環化改造、清潔生產審核、污染物集中治理,規劃建設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基地,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廢舊資源回收和循環利用體系。支持建立退役光伏組件、儲能電池、光熱熔鹽等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置系統,發展節能環保產業,規范發展再制造服務。推動綠色制造,開展工業節能與綠色標準化行動,完善綠色供應鏈,推進綠色包裝應用。推進交通設施綠色化建設和改造,加快老舊車輛更新換代和新能源車輛推廣。持續開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全面推進秸稈綜合利用、林木廢棄物及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到2025年,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60%,農牧區秸稈資源化、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分別達到90%以上和75%以上。

          第三節 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

          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培育生態文化,增加綠色產品和服務供給,引導全社會形成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風尚。構建綠色產品體系,建立再生產品推廣使用制度和一次性消費品限制使用制度,健全環境管理體系、能源管理體系、森林生態標志產品和森林可持續經營認證制度。深入推進綠色生活創建行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商場和綠色社區。發展分享經濟,提高閑置資產利用效率。完善綠色采購制度,優先采購經統一綠色產品認證、綠色能源制造認證的產品。加快既有建筑綠色化改造,推廣綠色建材和裝配式建筑,到2025年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達到70%。

          專欄3環境質量鞏固提升工程

          水污染防治工程:實施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行動,開展城鎮污水處理設施提標擴能及配套管網、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等項目。實施城鎮節水和再生水設施建設項目。

          大氣污染防治工程:實施煤改氣、煤改電等清潔能源替代、移動源污染防治、工業領域超低排放改造、城市揚塵綜合整治等項目。

          土壤污染防治工程:實施湟水流域主要鉻污染場地修復、土壤污染綜合防治示范、歷史遺留污染地塊治理等項目。

          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實施黃河流域、青藏地區歷史遺留礦山等生態修復項目,開展木里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礦山生態公園建設等項目。節能減排綜合提升工程:實施建筑、交通運輸、新型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節能技術改造建設項目。推進工業領域節能減排和節能技術改造提升項目,實施節能技術產業化示范等項目。

          資源循環利用提質工程:實施工業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示范項目,建設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基地,建設區域性大宗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平臺,開展園區循環化改造,推進國家綠色產業示范基地建設。完善城市餐廚廢棄物收運體系。“無廢城市”創建工程:加快西寧“無廢城市”試點、果洛全域無垃圾試點等建設,探索開展全域無垃圾省級試點,實施固體廢物存量清零行動、生活垃圾分類回收試點、焚燒發電、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等項目建設。實施交通沿線“白色垃圾”整治行動。開展重點生態功能區零碳城鎮建設工程。

          第九章 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第一節 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

          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完成自然資源資產確權、登記和頒證工作,建立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制度和資源高效利用制度。建設區域性資源環境權益交易市場,深入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逐步構建以市場為主、政府引導為輔、企業共同參與的排污權交易市場。完善水權配置交易制度,推動建立水權交易平臺,探索地區間、流域間水權交易。健全以國家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機制為基礎的碳排放權抵消機制,與中東部省份開展碳排放權、綠色電力證書交易,引導碳交易履約企業和對口幫扶省份優先購買我省林業碳匯項目產生的減排量。推進用能權交易。研究制定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

          第二節 構建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

          完善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推動草原、森林、濕地、荒漠等生態補償全覆蓋。健全草原生態系統保護補償機制,落實好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爭取將我省草原、濕地全部納入補助范圍。推動湖水上漲淹沒草場生態補償。完善森林生態系統保護補償機制,爭取將我省生態脆弱區域納入中央財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范圍,建立地方公益林補償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健全以政府購買為主的公益林管護機制。健全土地生態系統保護補償機制,開展沙化土地封禁保護試點,制定荒漠生態保護補償試點辦法。加快推進全國首批生態綜合補償試點建設。

          第三節 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堅持把綠水青山作為“第四產業”來經營,拓展生態價值向人文價值、經濟價值、生活價值轉化路徑,推動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研究建立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開展縣域范圍內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試點。研究建立自然保護地資源可持續經營管理、生態旅游、生態康養等活動認證機制,健全特許經營制度,建立青海湖、祁連山等景觀區生物資源多樣性保護與價值轉化機制。搭建城市生態價值實現平臺,以城市綠道、森林公園等為載體,引入多元化消費形態,構建復合新經濟運用場景。拓寬生態產品交易渠道,探索開展出讓、租賃等生態資產產權和生態產品交易試點,探索建立跨省區固碳和水源涵養服務點對點購買機制。運用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擔保等支持綠色產業發展,發展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推進“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

          第四節 完善生態文明評價考核監管體系

          健全生態文明建設考核評價機制,修訂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和細則,完善政府內部考核與公眾評議、社會組織和專家評價相結合的評價工作機制,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嚴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健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和責任終身追究制度,以精準問責倒逼生態保護責任落實。構建生態安全監管體系,健全環境治理政務失信記錄,加快推進生態環境領域企業信用評價制度建設,監督上市公司和發債企業等市場主體落實強制性環境治理信息披露制度,建立生態環境保護第三方評估制度。探索推進跨流域生態環境監管執法,推動監測監管協調聯動。

          第三篇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

          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是未來經濟發展的戰略方向。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優化升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體系,深度融入國內外供應鏈、產業鏈、創新鏈,著力解決對內經濟聯系程度不深、外貿外資聯動發展水平不高、投資消費空間拓展不足等問題,加強產供儲銷體系建設,精準對接國內國際市場需求,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打造國內大循環的戰略回旋空間、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縱深支點。

          第十章著力擴大有效投資

          第一節 拓寬投資新領域

          研究制定投資高質量發展總體戰略,推動5G、數據中心、充電樁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謀劃一批強基礎、增后勁、利長遠的重大工程。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大城市群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建設投入,補齊縣城城鎮化短板。加快鐵路、公路、機場、能源等重點領域基礎設施建設,謀劃實施一批重要通道聯通工程、延伸工程和關鍵樞紐工程。謀劃戰略性投資新領域,促進先進制造業投資,推動企業設備更新、共性技術研發和技術改造,扎實推進制造業延鏈補鏈強鏈。加強重點生態功能區域、谷盆地及河湖流域系統治理投入。推進公共服務補短提質,加強應急物資儲備網絡、公共安全基礎設施等建設,加大對民生新期待和新需求的投入。

          第二節 激發社會投資活力

          深入挖掘社會投資潛力,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推動形成市場主導的投資內生增長機制。經營性領域全面向市場開放,完善向民間資本推介項目長效機制,常態化發布回報機制明確、商業潛力大的項目,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基礎設施補短板項目。清除民間資本準入不合理限制,降低民間投資門檻,扎實解決民間投資用地、用能、人才引進、政策配套等實際困難。鼓勵金融機構推出符合中小微企業特點的信貸產品,增加信用貸款、中長期貸款規模和比例。深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廣泛吸納社會資本參與公用領域項目建設和運營。研究設立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試點。

          第三節 創新投融資機制

          創新政府投資管理體制,加強政府投資事中事后監管,持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切實提高投資實效。強化企業投資主體地位,實行企業投資項目管理負面清單、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制度,推動企業投資核準范圍最小化。深化投資審批制度改革,完善投資項目承諾制,持續推進投資“審批破冰”,簡化整合投資項目報建手續,全面實施投資項目并聯審批,探索推進“先建后驗”等新模式。創新政府投資方式,通過投資獎補、資本金注入等引導和撬動民間資本參與重點項目建設,增強公共設施建設投資平臺作用。支持重點領域投資項目通過債券等渠道籌措資金,形成更加開放的投融資體制。提高招商引資的有效性,推動集群式、產業鏈式招商。

          第十一章 全面促進消費升級擴容

          第一節 挖掘釋放消費潛力

          順應居民消費升級趨勢,啟動實施新一輪擴消費行動,培育發展勢頭良好、帶動力強的消費新增長點。推動實物消費提檔升級,穩定住房、家裝、家電等居民傳統大宗消費,完善汽車消費政策,推動汽車等消費品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適當增加公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增強基礎消費支撐力。推進服務消費提質擴容,加快發展健康養老、教育培訓、文化體育、旅游等消費,完善支持家政、托育等服務消費的配套政策,培育信息消費。開拓農牧區消費市場,深入推進電子商務向農牧區延伸覆蓋,暢通城鄉聯動銷售渠道。落實帶薪休假制度,擴大節假日消費規模,釋放居民假日消費潛力。

          第二節 持續增加消費供給

          發揮重點地區商業綜合體輻射帶動效應,支持名店名品名街區聯動,支持西寧發展“首發經濟”,增加進口商品直銷渠道,引導消費回流。完善“互聯網+”消費生態體系,推動傳統批發市場“觸網”升級,發展數字家庭、遠程定制、體驗分享、視頻直播等消費新模式。拓展移動智能終端、智能家居、醫療電子、智能汽車等智能化產品供給,擴大虛擬現實等前沿消費。增加旅游、康養、健體等領域的高水平供給。增加高品質文化服務供給,開發具有鮮明地域特點和民族特色的數字文化產品,滿足多終端傳播和多種體驗需求。

          第三節 營造良好消費環境

          完善擴內需促消費的優惠政策,構建有利于商業零售創新發展的制度環境。推進商業步行街改造和民族特色步行街建設,引導發展新零售和智慧商店,打造智能型商業街區,發展無接觸式交易?;钴S夜間商業和市場,支持城市主要商圈和特色商業街完善消費配套,高標準打造夜間消費場景和集聚區。健全城鄉融合消費網絡,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提升改進,暢通城鄉消費循環。完善部門協同監管體系,加大市場監管和執法力度,加快建設消費信用體系和產品追溯體系,完善消費后評價制度,健全消費者維權機制,嚴厲打擊假冒偽劣和虛假廣告宣傳,加大網絡消費者權益司法保護力度,創建安全放心的消費市場環境。

          第十二章 全方位深層次融入國內循環

          第一節 大力拓展國內市場

          積極對接國內市場,完善擴大內需的政策支撐體系,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推動產業鏈高效融入全國市場,優化升級優勢產業全產業鏈,促進上下游、產供銷有效銜接,增加中高端產品和優質服務供給,鍛造更多高品質的“青字號”產品,提升面向全國市場的供給適配性。推動創新鏈有效融入全國網絡,加強跨省域科技資源對接,積極創建國家級、區域性創新平臺,完善市場導向的創新成果轉化政策,疏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化雙向鏈接的快車道。增強與周邊地區互聯互通和融合發展,縱深推進蘭西城市群合作共建,積極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市場體系,主動對接關中平原、天山北坡、寧夏沿黃、西藏等城市群(圈),通過行政互動、要素驅動和產業互補,積極承接跨區域產業轉移,探索區域協調融合發展新機制和產業協作配套機制,以高效的區域互動促進更好融入國內市場。

          第二節 強化流通體系支撐作用

          統籌推進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優化完善綜合運輸通道布局,完善流通網絡,著力增強流通服務功能,促進經濟運行效率有效提升??椕艹鞘腥?、都市圈物流網絡,加強中心城市與周邊區域的網絡聯系,提升集聚物流服務資源的能力,強化與末端配送的有效銜接,形成分撥配送緊密銜接的配送服務網絡,促進城鄉配送低成本發展。構建生產、流通深度融合的供應鏈協作,提升倉儲、運輸等集成化組織能力,推動供應鏈系統化組織、專業化分工、協同化合作和敏捷化運行。優化城鄉流通網絡布局,鼓勵大型流通企業向農牧區延伸,優化城鄉網點選址、網點規模、業態選擇。推進物流與商貿深度融合,推動物流與商流、資金流、信息流集成運作,鼓勵發展流通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多種形式的高鐵、航空貨運。

          第三節 促進資源要素有序流動

          推進要素市場建設,加快構建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的要素市場體系。深化要素價格改革,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深化輸配電價改革,提高電力交易市場化程度,擴大源荷直接交易范圍,鼓勵大用戶參與跨省區購買我省綠電,研究建立電力現貨市場機制,建立峰谷電價動態調整機制,打造“綠電特區”。推進天然氣配氣價格管理,健全天然氣上下游價格聯動機制。完善政府定價機制,構建要素價格公示和動態監測預警體系,維護要素市場價格秩序。拓展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功能,健全要素交易規則。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規范要素交易行為。健全要素交易信息披露制度,提高要素交易監管水平。

          第四節 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出臺青海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打造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建立服務貿易促進體系,健全投資者權益有效保障機制,完善促進外商投資便利化的政策舉措。改革境外投資管理,實行以備案制為主的管理方式,健全外商投資企業投訴處置工作機制。營造公開透明、規范便捷的政務服務環境,持續開展減證便民專項行動,全面打造“無證明省份”。持續深化行業協會商會脫鉤改革,鼓勵行業協會商會承接政府委托事項,構建清晰、緊密、協同、互促的新型政會關系。強化營商環境評價,構建符合國際規則、具有青海特色的營商環境指標體系,建立營商環境通報制度。支持建設全國營商環境標桿城市。

          第十三章 積極參與國際循環

          第一節 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

          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暢通“引進來”“走出去”雙向通道,全方位拓展合作交流新空間,發揮對外經貿合作平臺作用,拓展與“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日韓、歐盟等投資貿易合作,開拓拉美、非洲等地區市場。實施外貿主體培育工程,加強出口商品營銷和售后服務網絡建設,打造特色輕工、新能源、新材料外貿轉型升級示范基地。落實統一內外銷市場準入政策,支持出口產品進入國內市場,推進同線同標同質,完善商品進出口管理和外貿促進政策體系,促進內外市場順暢對接。

          第二節 提高國際化雙向投資水平

          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吸引外資參與鹽湖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特色農牧業等領域合作,加快服務業領域開放步伐,放寬外資企業限制,為外商投資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提升境外投資效益,支持和引導省內企業對外投資,健全境外投資政策和服務體系,鼓勵有實力企業參與行業國際標準制定,支持重點企業開展境外并購和股權、創業投資,支持建立海外生產基地、產業園區、研發中心和營銷服務體系。

          第四篇 著力培育創新發展新動能

          創新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促進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融通創新,著力解決創新基礎能力薄弱、產業技術空心化突出、科技創新體系不健全等問題,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市場活力。

          第十四章 構建和完善創新生態

          第一節 優化創新制度環境

          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推動各類創新主體協同互動、創新要素順暢對接和創新資源高效配置。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優化科研院所、高??蒲辛α抠Y源配置,支持大中小企業和各類主體融通創新。改進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建立由市場決定技術創新需求、資源配置和成果評價的新機制,實施科研項目“揭榜掛帥”等制度,推進經費“包干制”改革。完善激發創新的利益導向機制,試行職務發明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辦法,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試點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推進科研院所改革,健全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擴大科研人員自主權。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政策體系。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加強全域科技宣傳和普及,推進省科技館提質改造,營造鼓勵創新創業的社會氛圍。到2025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到8%。

          第二節 完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

          健全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政策體系,暢通技術轉移轉化通道,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完善覆蓋全鏈條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布局建設一批研究試驗開發、技術登記轉移、檢驗檢測認證等科技服務機構,搭建青??萍汲晒麉R交平臺,建立科技經紀人制度體系,推動科技成果與產業需求有效對接。實施科技金融服務能力提升行動,推動科技支行開展金融產品定制服務,支持建立科技貸款和創業投資風險補償機制,鼓勵金融機構開展創業投資與科技保險融合發展試點。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重大創新技術、產品和服務采購力度。到2025年,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20億元。

          第三節 推動區域協同創新

          構建以政府為主導的區域創新體系和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體系,支持城市群地區在科技金融合作、科技成果轉化、高端人才引進、科研院所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試。加快西寧創新型城市建設,統籌創新型縣(市)建設,認定一批省級創新驅動試點縣(區),強化科技與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有效對接,探索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的先進經驗與模式。健全區域創新聯動機制,加強省市(州)縣會商,持續開展省級重大科技專項基層科研單位承擔試點,協同推動重大科技任務落實。

          第十五章 增強創新基礎能力

          第一節 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

          完善財政支持政策,加大群眾性技術創新力度,支持企業承擔重大科研任務,鼓勵企業參與國家、行業等技術標準制定。推行基于項目績效的科技投入資金后補助制度,支持對重大創新產品、服務和核心關鍵技術首購訂購。全面落實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和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等優惠政策。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券制度,擴大面向科技企業和創新創業團隊的創新券發放規模,鼓勵向高校、科研機構和創新載體購買技術創新服務。推行企業研發準備金制度。健全科技獎勵政策,建立以前瞻性研究成果產出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為導向的激勵機制。到2025年,企業R&D經費支出占全社會R&D經費支出比重達到70%。

          第二節 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創新載體

          聚焦基礎研究和產業應用戰略需求,加強以國家重點實驗室為引領的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布局,增強重點領域開展突破性和基礎性研究的能力。優化整合省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布局合理的科技創新平臺發展體系。爭取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大科學裝置落戶。支持在鹽湖資源綜合利用、先進儲能技術等重點領域打造一批國家級創新平臺,“十四五”時期新增國家級創新平臺5個。加強基礎性公益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新建科學數據中心、生物種質和實驗材料資源庫(館)等共享服務平臺。健全科研設施與儀器開放共享管理機制,推動更多科技基礎設施、科學數據和儀器設備開放。

          第三節 大力培育科技創新主體

          健全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的創新體制機制,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和各類研發機構集聚,增強創新主體發展活力。開展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量質雙升”行動,扶持帶動性強、技術先進的骨干企業,培育青??萍紕撔聦0迤髽I,鼓勵中小企業參與產業關鍵技術研究開發,實施科技型初創企業培育工程,培育若干具有創新能力的專精特新企業。支持企業在國內創新資源富集地區建設科創飛地。完善鼓勵企業建立研發機構的政策,健全企業研發機構創新能力評價體系。推動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和行業上下游建設創新共同體,培育發展創新鏈與產業鏈對接的新型研發機構。到2025年,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6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發活動企業占比達到20%。

          第十六章 加大重點領域科技攻關

          第一節 增強綠色有機農牧業技術保障

          加快研發適應現代農牧業生產的新技術新產品,夯實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生產的科技支撐。推動現代種業育繁推一體化,建設農作物及特色畜禽良種繁育基地,到2025年全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畜禽良種化率分別達到98%和85%。實施農牧業科技園區提質增效工程,整合優勢農牧業科技資源,深入開展與國家重點科研機構的交流合作,開展種質資源創制、保護性耕作、高效生態養殖、高效節水滴灌、生物膜利用等重點技術應用。開展生態草牧業關鍵技術研發與集成示范,加強優質牧草良種基地建設,推進三江源草地生態系統綜合研究站建設,擴大高效種養殖技術推廣應用。

          第二節 重點攻克制造業發展技術瓶頸

          堅持把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作為提升制造業競爭力的技術基點,推動一批制造業關鍵技術取得新突破。發展清潔能源技術,努力攻克光熱發電、光電轉化率、儲能電池等方面的核心技術,引進開發推廣大型儲能裝置、太陽能制氫等技術,高水平打造國家級太陽能發電實證基地和儲能實證基地。攻堅新材料技術,加強新型輕金屬材料、人工晶體材料、復合材料技術攻關,構建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強化先進制造技術支撐,推廣智能裝備和信息技術在先進制造企業示范應用,提升重點產業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基礎軟件等共性關鍵技術和裝備水平,發展增材制造、裝配式建筑等先進制造加工技術。實施特色生物資源加工科技專項,增強產業發展支撐力。

          第三節 提升生態環保技術支撐力

          統籌實施生態領域重大科技專項,強化生態技術推廣應用,增強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的技術創新供給。實施國家公園建設重點研發專項,開展退化生態系統綜合修復、功能提升及綠色可持續發展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科研平臺和基地。實施水資源保護與利用科技專項,圍繞生態保育、徑流變化、水環境改善、水生態修復和荒漠化治理等重點技術進行系統研究。聯合省內外高校和科研單位,推動設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科技專項,促進區域生態保護協同創新、產業發展合作共贏。發揮中國科學院三江源國家公園研究院、高原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三江源生態與高原農牧業重點實驗室等平臺作用,開展生態系統維護及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等重點領域科研攻關。

          第十七章 全方位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第一節 培育集聚創新型人才

          深入實施人才強省戰略,建立多層次分渠道的人才培養體系,完善創新型科研人才發現、培養、激勵機制。健全完善人才工作體系,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推行以科學與工程技術研究為主導、產學研用結合的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健全“人才+項目”柔性引才用才機制,制定更加開放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突出“高精尖缺”導向,實施急需緊缺人才集聚工程,持續開展“校園引才”活動。支持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引進重點領域創新型人才和創業團隊。優化整合各層各類人才項目,更好實施“昆侖英才”行動計劃,推動人才工程與各類科技計劃和基地建設緊密銜接。用好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平臺,對接支援方選派高端人才來青開展團隊式服務,探索建立“雙招雙引”模式,構建“科技在內、人才可以在外”的人才工作新機制。加強中青年和后備科技人才培養,推進博士點和博士后工作站、流動站及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探索建立重點領域人才舉薦制。健全人才關愛機制,解決醫療保障、住房安置、子女入學等實際問題,營造創業有機會、干事有舞臺、發展有空間的良好環境。

          第二節 打造技術技能人才隊伍

          優化留住人才的政策和制度環境,健全人才政策落實督導協調機制,制定醫療、教育等重點領域人才流失研判分析和及早干預化解制度,增強人才“粘性”。加強應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育,推動產業工人隊伍建設,實施知識更新工程和技能提升行動,完善技能培養、競賽選拔、表彰獎勵等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壯大高水平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申建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建立高技能人才職業技能認定制度,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才機制,培養更多青海高原工匠。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拓展各類人才職業發展空間。加強社會治理人才隊伍建設,推進網格員、人民調解員等與專業社會工作人才融合發展。到2025年,社會工作者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5‰。

          第三節 促進人才順暢有序流動

          健全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加快建立協調銜接的人力資源流動政策體系和交流合作機制。強化政策銜接配套,暢通人力資源跨所有制流動渠道,完善企事業單位人才流動機制,鼓勵支持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在崗創業、到企業兼職、帶科研項目離崗創業,激發創新創業活力。優化國有企事業單位面向社會選人用人機制,深入推行國有企業分級分類公開招聘。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人才驛站,推行特聘研究員、特聘專家制度,支持各類人才通過掛職、周末工程師、假日專家等方式開展交流服務。完善鼓勵引導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的政策。

          第四節 優化創新創業創造生態

          緊密結合產業發展需求,加大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引進推廣創客空間、創業咖啡、創新工廠等眾創空間,探索開展基礎研究眾包眾籌,建立公共創新平臺。完善眾創空間質量管理、優勝劣汰的健康發展機制,引導眾創空間向專業化、精細化方向升級,鼓勵生產制造類企業建立工匠工作室。鼓勵行業骨干企業、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等建設專業孵化機構,加強與省內外孵化機構對接合作,發展孵化機構聯盟。實施創業券政策,強化對“雙創”項目的資金支持。培養創業文化,組織舉辦創業大賽、創業周等活動。

          專欄4科技創新工程

          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創建工程:創建先進儲能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推動省部共建藏語智能信息處理及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黃河上游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實驗室,建設傳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研究推進鹽湖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干熱巖綜合開發利用、高原醫學、集成電路硅材料等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建設。

          重點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工程:建設清潔能源開發利用、鋰電產業、高原生物、國家中藏醫藥等產業(技術)創新中心。

          鹽湖資源綜合利用科技攻堅工程:開展鹽湖創新型產業集群網絡協同制造集成技術研究與應用示范,研究攻關鹽田工藝控制、有價元素高效分離、鎂鋰產業多元化精細化開發等關鍵技術,創建專業化智能化鹽湖產品生產管控平臺,爭取一批產業關鍵技術納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清潔能源關鍵技術攻關工程:開展太陽能發電實證基地、儲能實證基地、光伏產業等新型技術研發,開展風光水儲、風光熱儲、風光氣儲等多能互補和三江源清潔供暖研究及示范。

          新材料延鏈補鏈科技突破工程:開展鹽湖材料制備技術研究,推進金屬鎂與鎂合金、鎂化合物制造、鋰硼同位素分離技術、銣銫稀散元素提取、鋰電材料制備技術等研發項目,研發鋁基、碳基、硅基、銅基、鎂基等特色優勢新材料。

          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科研提效工程:實施特色品種創新技術項目,優化整合春油菜、青稞、馬鈴薯等現有省級重點實驗室,建設春油菜商業化育種創新體系,建設早熟甘藍型雜交油菜制種基地。實施高效農業生產技術、農畜產品加工技術專項。推進牦牛、冷水魚養殖工程技術創新中心建設。

          生態保護建設科技支撐工程:實施“中華水塔”保護、國家公園建設科技支撐能力增強項目,建設草地生態系統綜合研究站、國家科技基礎野外研究站。建設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服務平臺和野外綜合科考基地,建設國家種質庫,健全“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技術。實施多年凍土及凍(熱)融地質災害調查評估與行動監測。開展碳計量碳儲存碳匯集碳達峰、中和的研究和碳權交易中心建設。天文觀測基地工程:實施冷湖天文大科學裝置及臺址建設項目,推進光學臺址、射電多波段臺址、天文觀測臺址、科普場所、觀測綜合樓及配套設施等項目建設。“昆侖英才”隊伍建設工程:實施青海學者、高端創新創業人才、技術技能人才、鄉村振興人才、黨政新苗、教學名師、高原名醫、文化名家等人才專項,培育一批“青海高原工匠”。

          第五篇 加快建設現代產業新體系

          實體經濟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加快發展生態產業,抓緊布局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推動新舊動能接續轉換,著力解決產業層次偏低結構不優、產業關聯度不高融合程度不深、產業發展戰略管理能力低等問題,構建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具有青海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

          第十八章 推動傳統產業煥發新活力

          第一節 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

          全面提高鹽湖資源綜合利用效率,著力建設現代化鹽湖產業體系,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集群和無機鹽化工產業基地。加快發展鋰鹽產業,提升碳酸鋰生產規模和產品檔次,發展鋰電材料、高純度金屬鋰等系列產品。穩步發展鉀產業鏈,延伸發展化工基本原料下游產品,提升鉀肥產業,開發高效、環保鉀肥新品種。打造國家“兩堿”工業基地,優化鈉資源利用產業鏈條,開發堿系列下游產品。做大鎂產業,推進高純鎂砂、氫氧化鎂精深加工,推進金屬鎂一體化等項目,發展鎂基系列產品,建設鎂質建材原料生產基地。加大鹽湖提硼力度,拓展開發硼系材料及新產品,推進硼化工產業發展中心建設。注重鹽湖稀散元素開發,培育硫、鍶化工產業。開發食品級和醫藥級氯化鉀、氧化鎂等耗氯產品產業鏈。布局氯平衡能源化工產業。

          第二節 提升冶金建材全產業鏈競爭力

          改造提升有色金屬現有產能,提高產業集中度和集約化發展水平,高水平建設有色金屬精深加工集聚區,降低企業能耗、物耗及排放。提升鋁、鐵、銅、鉛、鋅、鈦、鉬、黃金等采選冶煉技術工藝水平,提高就地加工轉化能力,建設國內重要的有色金屬產業集群。提高先進鋼材生產水平,鼓勵發展高端裝備、核電等特種鋼材,開展鐵合金行業自動化系統技術改造??茖W有序開展有色金屬資源勘探,提升有色金屬資源戰略儲備支撐能力,打造全國有色金屬資源儲備戰略要地。推進建材產業提檔升級,重點支持發展特種水泥、高標號水泥及構件,鼓勵發展高端玻璃產品。

          第三節 推動特色輕工業提品質創品牌

          聚力打造具有青海地理標志的系列特色輕工品牌,促進高端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壯大飲料飲品制造業,擴大天然飲用水產業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豐富發展枸杞、沙棘、黃果梨、火焰參等飲品產業,穩固提升青稞酒、枸杞酒等酒類品質。依托原生態生物資源,建設高原綠色有機食品加工生產基地。振興藏毯、青繡等民族文化產業,瞄準國內外高端市場,突出個性需求和產品研發設計。促進民族手工業、民族服飾業和民族特需品產業品牌化發展。推動特色輕工產品深度嵌入文旅產業鏈,創意開發民族工藝品和旅游紀念品,建設一批旅游工藝品集聚區。

          第十九章 打造生態型產業發展新優勢

          第一節 建設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

          開展綠色能源革命,發展光伏、風電、光熱、地熱等新能源,打造具有規模優勢、效率優勢、市場優勢的重要支柱產業,建成國家重要的新型能源產業基地。加快發展新能源制造產業,擴大切片及電池、太陽能光伏玻璃等產品規模,加快高效電池項目建設,提高電池轉化效能,延伸發展下游逆變器、組件測試等光伏發電系統集成產品,培育產業集群。加快儲能產業發展,支持建設氫能儲能、空氣儲能、光熱熔鹽、鋰儲能產業,實現調峰調頻調相技術合成和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加強鋰系細分領域產業布局,構建從資源—初級產品碳酸鋰—鋰電材料—電芯—電池應用產品的全產業鏈及廢舊鋰電池回收利用基地,提升鋰電產業品牌影響力和國際市場份額。加快實現風機整機省內制造,建設集制造、測試、售后服務為一體的高端風電裝備制造和服務產業鏈。

          第二節 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

          深入落實全域旅游發展“五三”新要求,構建“一環六區兩廊多點”生態旅游發展布局。提升打造高原湖泊、鹽湖風光、草原花海、雅丹地貌、冰川雪山等一批國家級生態旅游目的地,開辟自然生態、民族風情、文博場館、絲路文化、健體康養、觀光探險、源頭科考等一批生態旅游精品線路,增創5A級景區5家,推動大區域、大流域旅游聯動發展。統籌“通道+景區+城鎮+營地”全域旅游要素建設,推進景觀典型區域風景道建設。促進“旅游+”融合發展,開發溫泉療養、文化體驗、體育健身、低空旅游等高附加值特色旅游產品,鼓勵和扶持全季、全時旅游項目,重點推出一批冰雪、徒步等旅游產品和民俗、節慶活動,建設國民自然教育基地。完善生態旅游配套體系,加快重點生態旅游目的地到中心城市、交通樞紐、交通要道的支線公路及重點生態旅游目的地之間的專線公路建設。支持區域性旅游應急救援基地、游客集散中心和集散點建設,推進生態旅游宣教中心、生態停車場、生態廁所、生態綠道等配套設施建設,創建國家級自駕車旅游示范營地。到2025年,全省接待游客達到73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到800億元。

          第三節 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

          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建成全國知名的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范省。優化“四區一帶”農牧業發展布局,發展牦牛、藏羊、青稞、油菜、馬鈴薯、枸杞、沙棘、藜麥、冷水魚、蜂產品、食用菌等特色優勢產業,提升生豬生產能力。加強農畜產品功能區和國家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和富硒農業種植基地。增強龍頭企業對產業鏈上下游的帶動作用,提高產業集中度、科技支撐能力和全產業鏈發展水平,實現農畜產品加工轉化增值、優質優價。發展現代種業,推進旱作農業育種、青稞、小油菜、馬鈴薯等制種基地建設,發展高標準農田,切實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發展循環農牧業、觀光農牧業、定制農牧業等新業態。實施青藏高原原產地品牌培育計劃,推動區域公用品牌建設,到2025年累計認證“兩品一標”農產品1000個以上。探索利用荒漠化土地發展現代滴灌農業。

          專欄5產業基礎再造工程

          世界級鹽湖產業集群培育壯大工程:建設國家重要的堿業生產基地、氯鹽產品生產基地、鋰電產業基地,重點實施鋰、鎂、鉀、硼等資源開發利用項目,推進金屬鎂一體化、PVC一體化、鋰電池基礎材料和配套產業、廢舊鋰電池回收利用等項目。實施鉀肥擴能改造項目。

          國家重要的新型能源產業基地鞏固提升工程:建設可再生能源生產基地、地熱能勘探開發利用研究示范基地,推進風光水儲和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建設光伏制造應用產業基地和鋰電生產、應用、回收再利用全壽命周期產業基地,推進風機裝備制造、服務一體化產業鏈項目和特種電纜、碳纖維等能源新材料產業項目,開展光熱儲熱熔鹽項目示范。實施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

          國家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建設工程:實施優質青稞、油菜、飼草料基地、生態畜牧業產業提升、畜禽規模養殖場標準化改造、青藏高原綠色食品項目建設,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牦牛藏羊可追溯體系、有機肥生產、高標準農田、設施農業提升改造、高原冷涼蔬菜、冷水魚生態養殖等建設項目。建設牦牛藏羊繁育基地。

          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程:實施國家級生態旅游示范區、重點景區基礎設施、紅色旅游提升、三江文化旅游產業基地、冬季旅游開發等項目,布局建設自駕營地體系,支持建設文旅融合、“旅游+”產業項目,推進旅游交通、住宿餐飲、購物娛樂等旅游要素提升項目建設。因地制宜推進生態旅游體驗點建設。

          冶金建材產業鏈延伸工程:重點推進車用輕量化鋁板、銅材深加工、潔凈硅鐵、鋁鎂工業型材、鈦及鈦合金、航空鋁材、鋁鋰合金等項目,建設有色金屬精深加工集聚區。推進電子玻璃、玻璃纖維、光伏玻璃、防火發泡混凝土保溫板、鎂質特種耐火材料等項目建設。

          第二十章 培育戰略新興產業新支撐

          第一節 打造國家重要的新材料產業基地

          統籌技術進步、產業基礎和市場需求,完善新材料產業鏈條,打造具有市場競爭力的企業集團和產業集群。對接電解鋁、金屬鎂等前端產業,發展高強高韌先進材料,加快發展鋁基、鈦基、鎳基和鋰合金等新型合金材料,研發生產鋰鎂、鋰鋁航空航天結構新材料。開發高性能碳纖維等新型非金屬新材料。培育有機硅產業,加強電子級多晶硅、超高純度低成本多晶硅、高效太陽能電池研發。開發高端鎂化合物系列優質耐火材料、高端無鹵阻燃材料等新型材料。

          第二節 打造國家重要的生物醫藥產業基地

          緊抓生命科學興起和健康需求快速增長的發展機遇,打造健康制品、藥品等高原特色生物產業集群,建設國家重要的生物醫藥產業基地。深度開發利用紅景天、雪蓮、冬蟲夏草等中藏藥材特色資源,突破中藏藥提取物生產集成技術,加強新型藏藥、現代中藥的研發和生產,發展中藏藥新型制劑。推進梓醇一類新藥產業化,加大藏黃苷、雙果糖酐等一類新藥研發力度,建立藏藥二次開發研究技術體系,提升中藏藥飲片、中成藥等傳統產品品質。實施藥品監管科學行動計劃,制定和推廣藏醫藥標準和評審技術規范。發展保健品和化妝品,創新發展生物提純技術,提高生物保健品產業技術水平。加快生物資源種養殖基地建設,培育中藏藥材專業化市場。

          第三節 推動裝備制造向系統集成制造升級

          推進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提高關鍵零部件制造和裝備整機智能化水平,實現裝備制造自動化集成化發展。加快高端數控機床等前沿技術和裝備研發,鞏固發展高速鐵路專用機床、多軸聯動系列加工中心等高端產品及高精度零部件產品。發展餐廚垃圾處理等節能環保設備制造,研發生產適用于高海拔、低氣壓環境和陡坡地機械裝備,推動專用運輸車、礦山機械等專用設備發展,支持發展石油機械、壓力容器、非標設備和大型鑄鍛件等產業,建設新能源汽車及配套產業基地。推進工業機器人、先進傳感器等應用,推廣集成化制造單元和生產線。

          第四節 積極培育發展應急產業

          圍繞保障國家安全和維護人民健康,聚焦極端條件下搶險救援和生命救護,重點發展醫療衛生、消防、工程搶險、食品藥品檢測、通信設施以及預警設備等應急產業,提升應急產品供給能力。推動應急產業與機械裝備、醫藥衛生、輕工紡織、信息通信、交通物流等協同發展。健全統一的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增強重要應急物資產能保障能力,加強應急倉儲、中轉、配送設施建設,健全居民生活必需品儲備和投放機制。

          專欄6新興產業發展工程

          國家新材料產業基地培育工程:實施有色金屬合金、新型無機非金屬、人工晶體、新型建筑等新材料項目,重點推進高端金屬結構材料、輕質合金、復合材料、高分子材料、特種纖維材料、高性能碳纖維等項目建設。

          生物醫藥技術產業化應用工程:打造國家中(藏)藥產業基地,建設道地中藥飲片深加工及中草藥交易中心。實施高原生物健康產業園、醫藥產業園等項目,開展枸杞、紅景天、白刺、沙棘、漿果等精深加工項目。建設生物資源種養殖、特色天然藥物GAP種植基地。

          裝備制造產業發展工程:引進新能源汽車制造、充電樁生產線等項目,推進高原風電、光伏裝備制造基地建設等項目,支持發展大型鍛鑄件制造。

          節能環保產業提速工程:實施廢舊鋰電池、光伏組件回收利用等項目。實施節能環保產業延鏈項目,構建新型水處理技術裝備、生活垃圾處理成套化設備等環衛設備制造產業,布局發展工業固廢、污水、危險廢物等協同無害化處置產業。應急產業發展筑基工程:發展應急醫藥產品、應急救援設備、應急光源電源、輕便型新材料應急設備、應急生活救濟品等應急產品。

          第二十一章 增強服務經濟新動能

          第一節 推動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

          主動適應產業轉型升級新趨勢,推動生產服務專業化發展、向價值鏈高端延伸,發揮現代服務和現代制造的組合效應,提升產業配套服務能力和整體競爭力?,F代物流。健全集疏運體系,推進國家級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建設,支持樞紐鐵路專用線、多式聯運轉運設施、專業化倉儲建設,提高一體化轉運銜接能力。搭建專業性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和貨物配載中心,加強公用型城市配送節點和社區配送設施建設。推進智慧物流發展,實施“郵政在鄉”“快遞下鄉進村”工程,探索設立“移動倉庫”,建設快遞電商融合示范基地。推動應急物流建設,建立應急物流體系。促進現代物流業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引導流通企業向供應鏈綜合服務轉型。到2025年,全省社會物流總費用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下降至13%左右。

          金融服務。構建高效安全、綠色普惠、開放創新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推動青海省普惠金融綜合示范區升級發展,增加縣城和鄉鎮金融服務可及性,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加快引進政策性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支持發展地方民營銀行、社區銀行等中小金融機構。推動證券業務由證券經紀為主向證券資產管理、承銷與保薦、代銷金融產品等綜合性業務轉型。推動保險直投和農業保險提標擴面增品。提升保險服務民生領域水平,鼓勵金融機構加大養老服務金融產品供給。完善融資租賃服務體系。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發展供應鏈金融,加強產融信息對接服務平臺建設。加快發展私募股權基金。到2025年,金融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8.5%左右。

          科技服務。建設科技創新全鏈條、產品生產全周期的科技服務業。引導研發設計企業與制造企業嵌入式合作,推進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發展新型中介服務業,強化技術轉移服務,構建新能源產業技術服務體系。開展節能環保咨詢、技術產品認證推廣等綠色服務,發展檢驗檢測社會化服務。鼓勵有條件的制造企業向設計咨詢、施工安裝、維護管理等總集成商轉變。

          商務服務。加快發展會展業,舉辦各類行業展會和節事活動,搭建青海會展服務云平臺,打造“線上青洽會”“云上中國品牌日青海館”等智慧展會。發展戰略規劃、營銷策劃、管理咨詢、市場調查等咨詢服務,發展無形資產、信用等評估服務。鼓勵各類社會資本以獨資、合資、參股聯營等形式提供商務服務,加快培育有競爭力的服務機構。

          第二節 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品質化發展

          順應生活方式轉變和消費升級趨勢,加強公益性基礎性服務供給,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開發居民生活服務衍生品產業鏈,以高質量服務供給適應引領新的服務需求。

          健康服務。鼓勵發展健康體檢、健康咨詢、健康文化、健康旅游、體育醫療康復等多樣化健康服務。開展第三方醫療服務評價、健康管理服務評價,發展運動醫學和康復醫學,推動發展專業規范的護理服務。實施中藏醫治未病健康工程,豐富中藏醫藥健康服務,推廣中藏醫藥養生保健,創新中藏醫藥健康服務技術手段。開展健身培訓、健身指導咨詢等服務。加強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和規范化管理。

          文化服務。提升文化服務品質,推動出版發行、影視制作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鼓勵演出、娛樂藝術品展覽等傳統業態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數字內容服務,支持網絡文化發展,拓展數字出版、高新視聽、動漫游戲等新業態。開展溯源文化之旅活動,持續推進“青海50”城市文旅產業創客基地和“青海100”特色文化旅游體驗點創建工作。發展廣告傳媒等服務,促進創意設計服務升級。

          家政服務。建立供給充分、服務便捷、管理規范、惠及城鄉的家政服務體系。打造“互聯網+居家服務”“線上訂購+線下體驗”創新平臺,拓展“微生活”“云社區”等新服務模式,推廣特約、定制等個性化服務。鼓勵家政企業品牌化連鎖化發展,支持中小家政服務企業專業化特色化發展。完善家政行業標準體系和監管體系,加大對家政服務人員培訓支持力度。鼓勵農牧區建立綜合性家庭服務網點。

          商貿服務。構建差異化、特色化、便利化商貿服務體系,持續增加中高端消費品和優質服務有效供給。創新社區商業業態,支持便利店—電商—配送集成式消費服務平臺建設。開展零售業提質增效行動,打造高端商業休閑體驗區,支持連鎖經營向多行業、多業態和農牧區延伸。發展客棧、民宿等細分業態,規范外賣、快遞配送服務。

          第三節 加強服務質量標準品牌建設

          引導企業樹立標準化、品牌化發展意識,構建責任清晰、多元參與、依法監管的服務質量治理體系。建立服務質量監管協同處置機制,實施服務質量承諾,開展第三方認證。提高服務標準化水平,完善傳統服務領域標準,加快新興服務領域標準研究,推動企業服務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和監督制度實施。推動產品和服務品牌建設,鼓勵品牌培育和運營專業服務機構發展,培育打造一批名優特新產品、“老字號”品牌和“青字號”區域服務品牌,研究建立服務品牌培育和評價標準體系。

          專欄7服務業繁榮發展工程

          物流產業基礎能力提升工程:實施青藏高原東部國際物流園、國際物流城公鐵聯運、現代化綜合物流園區、配送中心和末端網點等建設項目,完善市州、縣冷鏈物流配送體系,建設一批鄉鎮物流服務站和農畜產品直銷店。實施智能快遞公共樞紐建設項目。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工程:實施直接融資強基、信貸補短、非銀機構創新發展等項目,提升區域性金融服務功能,推進普惠金融綜合示范區建設。支持發展金融租賃、消費金融等金融新業態。推進“多縣一行”制村鎮銀行試點項目。建設產融信息對接服務平臺。

          電子商務融合發展示范工程:實施電子商務服務體系升級項目,建設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建設大型電商產業集聚區和一批電商物流分撥中心。實施快遞電商融合示范項目。建設數字生活服務示范項目,探索建設數字商務與數字生活大數據平臺。持續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建設項目。

          高原休閑康養基地打造工程:建設高原森林康養基地、中藏醫醫療衛生服務綜合體,實施東川工業園區大健康產業項目,建設青藏高原中藏藥康養中心,建設健康養老產業示范帶。

          商務服務提升工程:推進總部經濟集聚區、會展商務集聚區建設,申報建設數字商務產業園。打造商務服務產業圈,建設服務全省的西寧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

          商貿服務促進工程:推進省級示范步行街、特色步行街改造升級,建設城市老商業中心,打造大學城綜合服務商圈,推進城市新區商業綜合體建設。在城市和縣城建設集餐飲、托幼、維修等基本生活為一體的消費服務中心。

          家政服務提質擴容工程:建設一批家政服務培訓基地,組織實施巾幗家政服務專項培訓工程,推進家政服務標準化試點示范建設,培育一批產教融合型家政企業,支持社區家政服務網點建設。舉辦家政服務職業技能大賽。

          第二十二章 優化產業協同發展新布局

          第一節 深化三類園區改革創新發展

          持續優化工業、農業、高技術三類園區產業布局,推動園區由單一生產型向復合功能轉變,構建國家級園區引領帶動、省級園區支撐有力、地方園區彰顯特色的高質量發展載體。打造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具有行業重要影響力的研發制造基地,支持海東工業園區上升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打造柴達木國家重要的循環經濟產業基地,支持海南綠色產業園區升級為省級產業園。提升高新技術園區創新能力,發揮青海高新區創新引領作用,建設青??萍汲?,增強國家大學科技園和國家級重大科技平臺支撐功能,組建產業聯盟和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支持建設科技成果中試孵化基地。加快建設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園、國家農村創新創業園區(基地),鞏固提升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支持創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規劃建設一批原產地特色產業集聚園。深化園區體制改革,優化園區管理運行體制,完善園區經濟統計和考核體系,建立授權事項清單制度,強化園區建設用地開發利用強度、投資強度等指標控制,支持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用地,探索園區植入自貿區相關政策。

          第二節 構建綠色產業生態圈

          聚焦優化產業功能布局和創新產業發展模式,實施產業功能區建設推進工程,以園區主導產業為基礎,推動西寧—海東都市圈共同建設跨境電商與先進制造和現代服務相融合的復合型產業功能區,柴達木建設鹽湖化工與新材料深度鏈接的循環型產業功能區,共和盆地建設新能源與智慧電網互動發展的綠能產業功能區。推動產業功能區專業化建設,制定產業鏈提升行動計劃,精準對接產業供需調配,系統整合產業配套鏈、要素供應鏈、產品價值鏈、技術創新鏈,構建功能區重點突出、生態圈互補共生的鹽湖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現代農牧、生物醫藥、特色文旅等產業生態體系。推動建立跨省域協同發展的產業鏈,探索建立資源要素共保、基礎設施共建、運營管理共擔、經濟統計分成等機制,積極融入支援省份產業鏈。

          第三節 提升產業發展戰略管理能力

          堅持產業發展全省一盤棋和分類指導相結合,強化質量標準、品牌培育和政策配套,推動產業組織模式轉型升級??茖W界定重點行業產能合理區間,加強產能利用、市場供需、投資項目等動態監測預警,有序推動落后產能置換,為先進產能騰出環境容量和發展空間。開展產業競爭力調查和評價,分行業做好供應鏈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搭建供應鏈綜合服務平臺。探索政府支持企業技術、管理和商業模式創新的新機制,支持企業間開展戰略合作和兼并重組,促進要素跨界跨區域集約化配置。加強政策精準支持,全面落實支持產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和降成本措施,加大省級財政資金、產業基金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重大工程項目的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制造業貸款占全部貸款比重。推動建立專利導航產業發展工作機制。持續推進質量強省戰略,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引導企業加強全生命周期質量管理,不斷提升“青海制造”知名度。

          專欄8園區創新發展工程工業產業園區

          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重點打造東川工業園、甘河工業開發區、南川工業園區,布局發展高端材料、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

          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重點打造德令哈工業園、格爾木工業園、大柴旦工業園、烏蘭工業園、冷湖工業園、都蘭特色產業聚集區,布局發展鹽湖化工為核心,油氣化工、金屬冶煉、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相互融合、聯動發展、循環閉合的循環經濟產業體系。

          海東工業園:重點打造河湟新區、互助綠色產業園、樂都工業園、民和工業園、循化產業園、巴燕·加合市級經濟區、化隆群科綠色產業園,布局發展新能源、新材料、農畜產品加工業、民族特色紡織服裝、民族手工業。海南州綠色產業園區:布局發展清潔能源及裝備制造、大數據產業、農畜產品加工等綠色產業。

          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青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重點打造生物科技產業園、大學科技園,布局發展生物醫藥、軟件等高新技術產業,配套發展高新技術服務業。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推動海東、德令哈、格爾木等產業園加快集聚高新技術產業,力爭1家達到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標準。

          農牧業產業園區

          現代農業產業園:持續打造都蘭、澤庫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申建2—3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新培育10個以上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規劃建設原產地特色產業集聚園。

          現代農業示范區:持續做大做強大通、互助、門源、海晏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提升打造西寧、海東、海南、海北、海西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申建黃南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創建海西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

          

        [1]  [2]  下一頁  尾頁
        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天堂_av资源在线播放韩国_久久免费露脸国产_亚洲国产精品艾草